非遺Face|鐘文江——遠近聞名的“臭”大王
.jpg)
從藝起始年:1983年
傳承人級別:“上虞特色豆制品制作技藝”紹興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
.png)
鐘文江從小跟隨父親學習傳統的上虞特色豆制品制作技藝,在精進手工技藝、保證傳統食品特有口味的基礎上,結合現代工藝,不斷探索適應時代發展的經營模式,制定出了一套科學的純手工制作的標準生產流程。

“崧廈臭豆腐”制作過程
鐘文江承繼古風,讓上虞特色豆制品不但口味保持原汁原味,而且更加迎合消費者的需求。其制作的霉千張嫩黃、清香、素淡,風味獨特,給人以“聞霉臭而欲避之,進食醇香則欲罷不能”的奇妙之感。創新開發“崧廈臭豆腐”:由鹽鹵點花凝固,把豆腐制成塊狀,莧菜梗汁浸泡,制成半成品。經油炸,聞來臭氣薰天,食用異香撲鼻,堪稱“崧廈一絕”。近年,“崧廈”臭豆腐名滿天下,躋身“浙江省著名商標”“浙江老字號”行列。
.png)
在將上虞特色豆制品整合成一個品牌,向外界進行推廣的同時,鐘文江也不遺余力,為上虞特色豆制品制作技藝的進一步保護與傳承做出了貢獻。鐘文江公益性地編輯崧廈霉千張、臭豆腐制作工藝相關教材,為瀝海、崧廈等周邊鄉鎮中小學師生多次授課,邀請師生到公司車間參觀考察,讓師生們了解、感受上虞特色豆制品制作技藝的歷史性、科學性和重要性,積極為傳承豆制品制作技藝做出努力。
.png)
此外,鐘文江抽調人員探訪各民間特色豆制品制作工藝,收集、整理資料,由專人對遺落民間的相關特色豆制品制作工藝進行開發研究,并對其進行文字記錄。配合央視財經頻道《消費主張》欄目《淘樂進行時》攝制組,拍攝“崧廈”豆制品的制作、烹飪和品嘗全過程,通過央視媒體向全國人民展示特色豆制品制作流程,宣傳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性。
上虞區非遺中心 顧真真 整理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