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月8日,正值“杏花驚蟄寒”,由上虞區文廣旅游局主辦,區文化館(區非遺保護中心)承辦,首批紹興市非遺研學游基地羚羊研學(青露·羚羊樂園)協辦的《“非遺少年游”二十四節氣·驚蟄篇》研學活動圓滿舉行。本此研學活動以“煙雨濕闌干 杏花驚蟄寒”為主題,現場帶領20組親子家庭開展了一場有趣有益的非遺活動。
“蟄”,指“藏伏”,昆蟲入冬藏伏土中;“驚”指“驚醒”,天上的春雷驚醒蟄蟲。時至驚蟄,陽氣上升,氣溫回暖,春雷乍動,雨水增多,萬物生機盎然。
“一雷驚蟄始,萬物皆向新。”驚蟄是喚醒身心的黃金時節,順應自然,調養肝脾,方能氣血調和、正氣充盈。此時氣溫回暖,陽氣升騰,人體也應順應自然,調整養生策略,以疏肝健脾、扶助陽氣為核心。本次非遺課堂就帶領學生們現場制作和品嘗了冰糖燉雪梨,開啟一整年的健康。
接著,讓我們一起進入一場穿越千年的驚蟄繩結之旅。繩藝編織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上古時期,當時人們用繩結記事,繩結因此成為了傳承的紐帶。《周易注》中記載:“結繩為約,事大,大結其繩;事小,小結其繩。”隨著時代的發展,小小彩繩千變萬化,繩結編織逐漸從實用功能轉變為一種裝飾藝術,這“纏繞”了千年的結藝,也成為了有“中國情結”的非物質文化遺產。大家在老師的帶領下,學習了神奇的永不打結的繩結和極具中國特色的平安結。當一根根彩線被結成各式繩結,一個個古老而美好的寓意也隨之蘇醒。
通過此次研學活動,孩子們在實踐中了解和感受到了非遺的藝術與美學魅力,不但培養了動手操作能力和溝通能力,更激發了對保護非遺的積極性。今后,區非遺中心將持續開展此類走進青少年的公益活動,和大家共同傳承非遺,弘揚非遺!
|